隐瞒房屋查封事实骗取购房款,是民事纠纷还是合同诈骗罪?

朱现领
2025-09-07
来源:北京泽达律师事务所

20250907.jpg


案情回顾

2018年8月至9月间,被告人郭某与被害人贾某签订房屋买卖合同,约定将某小区401号房屋出售给贾某。郭某在签订合同时,故意隐瞒该房屋已被法院司法查封、无法办理过户的事实,也未告知其本人正处于高额负债状态。

贾某基于对合同的信任,向郭某支付购房款共计680万元,双方约定其中200余万元应用于偿还银行抵押贷款以办理解押手续。

然而,郭某在收到全部款项后,并未按约定办理房屋解押或解封手续,而是将680万元全部用于偿还个人其他债务等用途。事后,郭某更换手机号码并逃匿至湖北省武汉市。2020年11月2日,郭某被公安机关抓获。

法院经审理,作出一审判决,认定郭某犯合同诈骗罪,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,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十六万元,同时责令其退赔被害人贾某680万元。郭某不服判决,以“其行为属民事纠纷、不构成犯罪”为由提起上诉。市中院裁定驳回上诉,维持原判。

案件结果

法院最终认定,郭某在签订、履行合同过程中,隐瞒重要事实骗取对方财物,数额特别巨大,其行为已构成合同诈骗罪,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。

法律分析

北京泽达律师事务所基于本案为您做以下法律分析:

一、什么是合同诈骗罪?

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在签订、履行合同过程中,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办法,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,数额较大的行为。

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刑法所列举的几种情形,虚构单位名义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,即虚假主体;以伪造、变造、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,即虚假担保;没有实际履行能力,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,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,即以履行小额合同引诱诈骗;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款、贷款、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,即携款逃匿诈骗;其他方法诈骗。侵害的客体是经济合同管理制度和公私财物的所有权。

该罪规定于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二十四条。
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“非法占有目的”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关键。司法实践中,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判断:行为人是否具有履约能力、是否实际履行、对取得财物的处置情况、事后是否逃匿等。

二、隐瞒房屋被查封事实是否构成合同诈骗?

本案中,郭某明知房屋已被司法机关查封,无法办理产权过户,却故意向买方贾某隐瞒该事实,导致贾某陷入错误认识并支付巨款。郭某取得钱款后未用于约定用途,而是全部用于归还个人其他债务,且事后更换联系方式逃匿至外地。

这一系列行为足以表明,郭某在签订合同时就没有履约意愿,也没有履约能力,其主观上具有明显的非法占有目的,客观上实施了隐瞒真相的欺骗行为,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。

三、合同诈骗与民事欺诈的区别

民事欺诈行为也会导致合同可撤销,并承担民事责任,但并不一定构成犯罪。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:行为人是否具有“非法占有目的”。

如果行为人虽在缔约过程中存在夸大或隐瞒,但仍有基本履约意愿和能力,事后也积极弥补损失、承担违约责任,一般属于民事欺诈范畴。反之,如根本无履约可能,骗取钱款后用于非法用途或肆意挥霍,且逃匿失联,则可能涉嫌合同诈骗罪。

本案中,郭某不仅隐瞒关键信息,更将全部购房款用于归还其他债务,完全没有履约行为和解押动作,加之其逃匿行为,足以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,已超出民事纠纷范围,构成刑事犯罪。

四、合同诈骗罪的量刑标准

根据《刑法》第二百二十四条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,合同诈骗数额较大、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;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,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,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。

本案中,郭某骗取金额达680万元,属于“数额特别巨大”,法院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三年,并处罚金,符合法律规定。

律师寄语

合同诈骗罪与民事合同纠纷之间的界限,是司法实践中常见且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。行为人是否具有“非法占有目的”往往是定性的核心,需结合全案证据从行为人的履约能力、钱款去向、事后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。

签订合同时,当事人应秉持诚信原则,如实披露与合同有关的重要信息。一旦隐瞒关键事实骗取对方财物,不仅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或撤销,更可能涉嫌刑事犯罪,面临严厉的刑罚。

此外,购房者、投资者等在经济活动中,也应增强风险意识,尤其在涉及大额资金往来时,务必核实房产、股权等资产的真实权利状况,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陷入骗局。

如对某一行为是否涉嫌犯罪存在疑问,或正在面临民事纠纷与刑事犯罪的交叉问题,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律师,厘清法律责任,依法维护自身权益。

北京泽达律师事务所律师对不同法律规定、热点、案件、裁判文书的梳理和研究,旨在为更多读者提供不同的研究角度和观察的视角。但需注意,我国并非判例法国家,且司法实践中不同案例的细节千差万别,切不可盲目参照。

如果您遇到类似纠纷难以解决,也建议您及时咨询北京泽达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律师,以便更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。

本文作者:北京泽达律师事务所 朱现领


阅读8
分享